同行路過,如果想快速賺錢的千萬千萬別入坑!幾年賺到的錢全部投資到貨里頭了,平時只是不缺錢花,想一下子拿幾萬塊錢出來都覺得緊張!干這個太難了,好在我稍微懂得點汽油機,所以今年還是比較忙![捂臉]
位于華亭縣東南部的安口鎮,鎮域歷史悠久,轄區資源富集,境內交通便捷,是省批副縣級建制鎮和甘肅四大古鎮之一,曾有西北第一瓷鎮、平涼第一大鎮和“隴東重鎮”之美譽,人們記憶深處聲名不凡的“安口窯”便由來于此。
安口窯,舊有“隴上窯”之稱。始燒于唐代,宋元時期以燒制黑瓷鐵銹花和青瓷。至明清燒制黑陶與白陶,以粗缸等日用器為主。“安口,安口,只要舍得力氣,就能在這里安家糊口”。這不僅是安口地名的來歷,也是安口能成為隴上名鎮的主要原由。由于陶瓷業的興盛,歷史上和人們習慣上把安口稱作“安口窯”。“安口窯”是晚清至民國時期外地瓷商們對華亭陶瓷業的代稱,以至1996年寶中鐵路建成后座落在安口鎮的火車站依然沿用“安口窯”的老名稱。
雖說“安口窯”確無往日“隴上窯”那樣顯赫,但在安口陶瓷發展史上代表著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晚清時期,銳意創新者不乏其人:同治時瓷工祁文玉、梁國華創燒出大瓷缸類產品;光緒初年,張正元創燒出白瓷產品;光緒中葉,陜西耀州瓷工路有才、崔大漢創制白瓷紅石漿彩繪工藝等等。正是他們及其開發出的新產品新工藝,為“安口窯”的產品走向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國時期是安口陶瓷技術發展的重要時期。迫于軍閥混戰,先后有山西、河南、河北、江西等地瓷工藝人流落安口,引進了新技術,加上陶瓷行業的相互競爭,花色品種逐漸增多。由于明代以來“隴上窯”已有的影響以及晚清“安口窯”影響的日益擴大,使安口陶瓷的市場需求量大大增加,致使出現了官辦和私營并存、瓷廠與作坊林立,且廠家的開辦與倒閉異常頻繁的極不穩定的局面。據統計,這個時期有13個省籍的人在安口從事陶瓷生產經營,陶瓷生產廠家和陶瓷經銷店最多時曾達到142家,瓷窯達50余座,有從業人員3000多人,窯場遍布楊家溝、廟溝、趙家溝、窯頭鎮等12大區域和東街、正街兩條陶瓷街。這種生產廠家眾多、多元化并存、競爭異常激烈,既是民國時期安口陶瓷業生產組織形式的特色,也是安口陶瓷在社會動蕩、經濟蕭條的民國時期得到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這個時期的生產工藝,除中、后期僅在成型和彩繪等工序上有小的改進外,絕大部分工序沿用傳統生產工藝。“開采靠人工镢頭鏨,運輸靠畜馱人背肩挑擔,加工靠畜拉碌碡碾,成型靠手捏人攪石輪轉,直焰窯燒成費力費煤炭。”這首后來曾流傳于陶瓷工人中間的歌謠,是當時生產工藝狀況真實而生動的寫照。
比較重要的改進如1936年壺類小件普瓷產品采用了印坯法成型。1944年從山西、江蘇等地瓷區引進了針對工藝美術瓷等胎薄而形狀復雜產品的注漿成型。彩繪方面,民國初年汪如海、范志昌、陳群陽等創白瓷蘭繪工藝;1936年朱志明、趙爾英、辛邦榮等試制成了細瓷、青花瓷等普瓷產品,并聘請專門美術人才繪制釉下青花;1945年山西籍技師李友恒、李長慶、李茂生等創制紅、綠彩繪工藝;1947年由景德鎮技師萬鴻逵、甘書鴝引進五彩繪瓷及烤花工藝。民國時期安口陶瓷產品較晚清時期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到民國末期已有碗、盤、缸、盆、罐、茶具、酒具、雜件等日用陶瓷及耐為材料、工藝瓷、電瓷類產品90余種,年產量700萬件。這些產品大都由瓷商以駝隊“運往西寧、寧夏、蘭州、武威等儲處”銷售。
由此,安口便作為甘肅四大古鎮而名揚天下,以至于外地人往往知道安口而不知道華亭,連如今老年人也承認這一點。
原文標題:平涼市鑫盛五金建材經銷部 安口窯詳細介紹?
原文來源:"本站所有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即刻刪除!"